大蒜正常叶片呈狭长的扁平带状,横切呈“V”字形,管状叶则呈中空的管状,形似葱叶,横切呈环状只在顶端有很小的出叶口,这是大蒜分化中的一种异常现象。
一、管状叶的发生特征
管状叶多在蒜薹外围第一~第五片叶上发生,以第三~第四片叶发生概率最高。由于管状叶发生后,位于其内部的叶和蒜薹都不能及时展开和生长,而是被套在管状叶中,随着其生长和体积的增大,才能逐渐部分地胀破管状叶的基部,但叶尖和蒜薹总苞的上音仍被套在管状叶中,所以这些叶片和蒜薹总苞都被挤压成为皱折的环形,叶片不能展开,蒜薹不能伸直,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因而,管状叶发生的位置越是靠外,被套在管状叶中的叶片数越多对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越大。
二、大蒜管状叶片的危害
大蒜发生管状叶后,它会阻碍下一片叶子的生长和展开,从而导致光合作用下降,使得蒜薹细而短,蒜头小,产量降低。而且发生二次生长的株率和指数的上升,使得蒜头的品质大大降低,商品率的下降。
三、大蒜发生管状叶的原因
1.与大蒜品种的遗传特性有关
管状叶的发生与品种和多种栽培因素有关。在山东省主栽的大蒜品种中,以苍山大蒜发生最严重,“改良蒜”上少有发生。
2.与蒜种储藏条件有关
蒜种播前经不同温度储藏,管状叶发生株率不同。随储藏温度降低,管状叶发生株率增高;蒜种在5℃或15℃储存均比25℃储存管叶发生株率高。
3.与种瓣大小有关
种瓣大小与管状叶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苍山大蒜种瓣越小,管状叶发生株率越低,随着种瓣的增大,管状叶发生株率提高,4.75g的种瓣管状叶株率最高,继续增大的种瓣则管状叶株率反而降低种瓣重在3.75~5.75g的比1.75g的管状叶株率有显著性提高的趋势,提高幅度在1倍以上,种瓣重1.75g的与2.75g的管状叶株率无显著差异。
4.与播期有关
播种期早,管状叶的发生率高。在山东省地区大蒜一般在9月下旬~10月上旬播种,8月11日~9月0日播种,管状叶发生株率为20%以上,9月24日播种,管状叶发生株率下降至9.7%。
5.与土壤湿度有关
随着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增加,管状叶发生株率降低。将土壤相对含水量下限由50%提高到65%时,管状叶发生株率能显著地降低,土壤相对含水量提高到80%时,则管状叶株率能极显著地降低。
四、防治大蒜管状叶片的发生
1.选择不易发生管状叶的大蒜品种
如选用性状相近而不发生管状叶现象的优良品种替代原有易发生管状叶现象的品种。
2.秋播蒜种避免冷冻处理
我们所收获的大蒜一般是在室外贮藏,在播种前可不经冷藏处理直接播种。如果你是在室温条件下贮藏,播种前的25–30天进行冷凉处理,温度为16–17℃,相对湿度为95%。
3.蒜瓣的选择
通过对比发现,种蒜瓣过大或过小,其发生管状叶的机率越大,因此在种蒜瓣的挑选中,以选择中等大小的蒜瓣播种为佳。
4.秋播地区避免蒜种冷凉处理
不要用特大的蒜瓣作种瓣,用中等大小的蒜瓣作种瓣;播种时期不易提前,要适期晚播;看情灌水,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避免土壤干旱等。
5.生产中一旦发现管状叶
可人为即时划开,让被套的蒜及叶片“解套”,即可使植株正常生长从而消除或减轻对蒜薹和蒜头的不利影响。
6.防止土壤干旱
大蒜虽然比较耐旱,但其对水分反应较敏感。播种大蒜后要求土壤湿润,以利出苗。如果播种后发生跳蒜现象严重,要及时浇水。大蒜幼苗期土壤水分应见干见湿,不宜过多浇水,防止提早烂母。春播大蒜春旱重,易土壤返碱,可适当浇水。
大蒜在叶片旺盛生长期需水较多,注意多浇水,催秧催节催薹快长,临近采薹时控水,利于采薹。蒜头膨大期多浇水,减少土壤压力,利于养分往蒜头输送,膨大蒜头。即将采收时停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