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叶斑病又称大蒜煤斑病,国内广布于各产蒜区,尤以西南蒜区发生危害严重,田间从苗期到蒜头膨大期均可发病。
一、大蒜叶斑病发病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和蒜薹,发病初期叶片出现针尖状的黄白色小点,渐发展成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大成平行于叶脉的椭圆形或梭形凹陷病斑,中央枯黄色、边缘红褐色、外围黄色。大流行时,病斑向叶片两端迅速扩展或数个病斑愈合连片,使叶片萎蕉枯黄,整株枯死。单个病斑扩展至叶缘时,叶片即从病部折断。湿度大时,病部产生墨绿色霉状物,重病田呈现出一片墨绿色枯死景象。
蒜薹上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在薹梢和上出现黄白斑点,不易储藏,从而失去食用价值和商品价值。
二、大蒜叶斑病传播途径
大蒜叶斑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真菌的匍柄真菌,以菌丝块在寄主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传播蔓延,日暖夜凉,雾大、器重的天气发病重。
叶斑病刚开始侵染症状
病菌在田间地表和土壤中的病残体上,以及大蒜收获后临时堆放场所遗弃的病残体上越夏,也可在葱、韭菜等寄主上侵染越夏。大蒜出苗后,温湿度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滴飞溅传播侵染发病。
三、大蒜叶斑病发病条件
后期病斑严重,整个叶片枯死
1.大蒜叶斑病菌生长适温为20~28℃;分生孢子形成适温为23~28℃,萌发适温为19~34℃。大蒜叶斑病的发生与田间温湿度呈正相关,一般温度越高,湿度越大,发病越重。当旬平均气温在20℃左右,高湿时利于病害发生和流行。
2.大蒜田管理粗放,整地质量差,田间土块大、高低不平,发病重。与葱、韭菜混作,重茬连作地发病重。
3.肥水管理不当,氮肥施用过多,底肥不足,发病重。种植密度大,田间通风不良,发病重。施肥肥料试验结果表明,偏施氮肥有利于大蒜叶斑病发生,而增施磷钾肥能提高植株抗病力,减轻叶斑病的发生。增施有机肥可使植株在生长势、株高、叶片长度、宽度等方面的营养生长情况得到显著改善,对大蒜具有明显的防病 增产作用。
4.畦作地膜覆盖栽培,发病轻
蒜叶出现白斑
大蒜叶斑病的发生与其品种的抗病性密切相关,二水早属较感病品种,一般大红皮蒜如前苏联红皮蒜、蔡家坡红皮蒜比较抗病,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发病轻。
5.重茬地种植大蒜
多数田块连作年限较长。对不同种植年限的大蒜调査结果表明,重茬地种植的大蒜叶斑病显著重于新茬地,且连作年限越长发病越重。调査发现,当年新茬地种植的大蒜叶斑病病株率为46.8%,连作3年以上田块的病株率是新茬地的1.65倍,连作5年以上田块的病株率是新茬地的1.92倍。其主要原因为重茬造成田间菌源连年积累,基数较高,且使土壤养分特别是大蒜需要的多种微量元素降低,使大蒜抗病能力降低,加重了病害发生。
6.播期大蒜播种越早发病越重。
为了使大蒜提早抽基,争取市场优势,取得较好收益,多数农户采取了提前播种的措施,有的经低温冷冻处理后播种,大蒜生育期普遍提前,加重了冻害的发生,大蒜抗病能力降低,致使播种越早的叶斑病发病越重。
7.种植密度过大的田块发病重
对相同生长条件不同种植密度的大蒜调査,种植密度过高的田块发病程度明显重于密度低的田块,主要原因为密度过高的田块田间郁蔽,通风透光差,湿度高,田间小气候利于病害发生。同时大蒜密度大,植株个体争肥争光矛盾突出,蒜苗柔弱,抗病能力降低。
三、大蒜叶斑病防治
1.清洁田园
大蒜叶斑病的病原物都是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越夏,应彻底清除病株残体,同时实行3年以上轮作倒茬,可减轻病害发生。
2.选用抗病良种
蒜农自留种连续种植年限不要超过2年,以免蒜种种性退化,加重大蒜叶斑病的发生。
3.适期播种
4.合理施肥。
要增加有机肥用量,增施钾肥,适当减少氮肥用量,合理使用磷肥。一般田块施入腐熟有机肥3万~4.5万kg/hm2、尿素180-225kg/hm2、磷肥120~150kg/ hm2 钾肥300~375kg/hm2作底肥。同时要根据土壤肥力施好“三肥”,冬前追施越冬肥;翌年土地解冻后施返青肥;蒜薑伸长初期是需肥临界期,应重施追肥。
5.釆用地膜覆盖栽培方式。该栽培方式可有效减少土壤中病残体上病原物借雨水、浇水及畦灌传播的机会,可提高地温、保墙、减少灌水次数,起到预防病害发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