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锈病是大蒜生产中的一种主要病害之一,除为害大蒜外,还可为害露地栽培的大葱、香葱、洋葱等。大蒜锈病的发病率可达10%~30%,严重时蒜田病株率可高达50%以上,不仅影响产量,而且降低品质。
一、发病症状
大蒜锈病主要侵害大蒜植株的叶片和假茎。发病初期,叶片病部先是产生梭形褪绿斑。随后,在病斑的表皮下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稍隆起的橙黄色小疱斑,即病菌的夏孢子堆。不久后,蒜叶的病斑处表皮破裂、外翻,散出橙黄色粉末,即病菌的夏孢子。病斑周围有黄色的晕圈,夏孢子堆可连片形成疱斑群。发病严重时叶片病斑密布、连片,全叶发黄,植株提前枯死。后期,在病部未破裂的夏孢子堆上形成长椭圆形的黑褐色疤斑,即病菌的冬孢子堆。
二、发病规律
大蒜锈病是由一种锈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病菌以冬孢子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季3~5月气温回升快、多阴雨,越冬的冬孢子产生新的夏孢子,随风、雨传播,从新栽植蒜株叶片的表皮或气孔处侵入,在田间形成发病中心。4月中旬后,气温和湿度适宜,病菌即进行多次重复的再侵染,使病害由点片发生到全田普发,形成严重为害期。夏季气温高时,病菌以夏孢子在病株组织内越夏。6~7月正值蒜头形成或膨大期,病菌可进行多次再侵染。而在高海拔的冷凉或湿度大的地区,大蒜锈病却很容易流行。
大蒜锈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病害发生的最适宜温度为10℃~23℃,空气相对湿度为85%以上,或叶面布满水滴时。如温度超过24℃,则病害发展受到抑制。因而,在每年春夏的4月~6月和秋季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一般地下水位高、土质黏重、地势低洼、排水不畅、肥料不足、植株生长不良和连作的田块发病重;早春低温多雨、梅雨季节多雨、秋季多雾多雨的年份发病重。植株密度大、施用氮肥过多的地块,大蒜锈病发生重。
三、防治方法
1.精选蒜种
选用耐大蒜锈病的大蒜品种,如紫皮蒜、小石口大蒜、舒城蒜等;选用品种纯正、无病虫害、蒜头肥大圆正、色泽一致、瓣数相近、大小均匀一致的蒜株留种。
播种前,蒜种应用药剂处理,可用多菌灵500倍液或卫福700倍液浸泡24h,1kg药液浸泡蒜种1kg,蒜种晾干后即可播种。
2.合理轮作
选择地势平坦、土壤有机质丰富、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地块种植,避免葱蒜混种。发病严重地块,大蒜可与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轮作,以减少病害发生;一定范围内异地换种,如山区和平原交换、南方与北方交换等,可避免大蒜种性退化,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3.清洁田园
大蒜采收结束后,及时清洁田园,将病株残叶带至田外统一销毁;翻耕土壤,消灭土壤中残留的病菌。
4.加强管理
施足有机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性;适时晚播,忌漫灌和渍水,减少浇水次数;大蒜生长期间适时中耕松土,保持土壤湿润,促进根系发育,保持大蒜植株健壮的长势;雨水较多的年份,及时查田,发现中心病株及时喷药防治。
5.防治方法
1.防治:参考植农增产素的使用方法,4叶期喷洒一次,年前蒜苗长势弱加喷一次。返青期喷洒一次,抽苔前后各喷洒一次,中间间隔20天左右。
发病初期可选用植农增产素二红二白加磷酸二氢钾30克,配水15公斤,,5~7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