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资料,点击播放按钮观看
一、发病时期
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病自苗床期至大田成株期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移栽后20天到现蕾期为发病高峰期;打顶后田间病株量仍呈上升趋势。
二、发病部位
烟草普通花叶病毒为系统侵染,整株发病。
三、症状特点
幼苗及成株感病后,首先在新叶上出现明脉症状,即叶脉及邻近叶肉组织色泽变淡,呈半透明状,迎光透视可见病叶的大小叶脉十分清晰。以后症状蔓延至整个叶片形成黄绿相间的斑驳,明脉出现4~10天后开始在新叶上形成花叶症状,叶片局部组织的叶绿素褪色,形成浓绿和浅绿相间的症状。病叶边缘有时向背面卷曲,叶基松散。
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病常见症状可分为下述3种类型。
1.轻型花叶
这种症状的感病植株只在叶片上形成黄绿相间的花叶斑驳,叶片基本不变形,但叶肉会出现明显变薄或厚薄不均的症状。
2.重型花叶
这种症状的感病植株叶片呈典型花叶,叶缘逐渐形成缺刻并向下卷曲,皱缩扭曲,有些叶片甚至变成细带状。
早期感病植株矮化,生长停滞,叶片不展开,大多能正常开花结果,但果实种子发育不良。
3.花叶灼斑
在典型花叶症状的植株上,中下部叶叶片也可出现大面积红褐色坏死斑。据分析,此症状与感病叶片更易受日灼为害有关,因此被称为花叶灼斑。
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的个别株系在烟叶上形成系统花叶的同时,还可以在中下部叶片上产生环斑和白斑。
此病害症状与烟草黄瓜花叶病显著不同的特点是病叶边缘向下翻卷,叶基部不伸长,茸毛不脱落,根系受影响不大。
四、病原物生理特征
烟草普通花叶病毒增殖的最适温度为28-30℃,37℃以上即停止增殖。
病毒的体外稳定性极强,体外保毒期(20℃)30天以上;干病叶中的病毒在140℃下30分钟才失去活力。个别情况下,干病叶中的病毒保毒期可达52年。
五、寄主范围
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的寄主范围很广,包括茄科、苋科、车前科、藜科、石竹科、豆科等36科350多种植物。
六、病害传染源
1.病原物的越冬
烟草普通花叶病毒主要在病株残体、混有病原的种子、肥料和土壤颗粒等中越冬,甚至烟叶烟末也是病原物的越冬场所。
2.病原物的初侵染与侵染过程
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的初侵染源有:
①上年患病的病株残体,如在烟秆、烟权、碎烟叶以及种子里夹杂的花果残屑中,甚至在加工后的卷烟中都存在烟草普通花叶病毒,这些病株残体可以存在于粪肥、苗床及大田的土壤中,均可能与幼苗接触而造成初次侵染;即使是倾倒在垃圾堆中或其他场所并随堆肥返田的带毒烤烟残体都具有传病能力。
②其他作物寄主及野生寄主植物上的病毒也可成为初侵染源;
③土壤传毒。土壤中病株残体分解后,烟草普通花叶病毒还能够吸附在土壤粒体表面。在病株根下105 cm深处周围土壤颗粒中尚可检验出吸附的烟草普通花叶病毒,因此在一些老苗床上,土壤中的烟草普通花叶病毒也能引起烟苗发病。
病毒侵人植株后,首先在侵染点周围的薄壁细胞增殖,然后进入维管束组织而传染到全株各部分。在22- 28℃条件下,受侵染植株在7~14 天后开始显症。
3.病原物的传播和再侵染
烟草普通花叶病毒极易通过病株汁液传染,因此也成为病原传播和再侵染的主要途径。
苗床上最初发病的烟苗病叶和健叶只要轻轻摩擦,造成叶肉或叶茸毛细胞的细微损伤,病毒即通过其微伤口侵入。相反,它们并不能从大伤口及叶面自然孔口侵人,因此摩擦传播对此病的流行具有重要作用。
当烟田发病后,田间整枝打顶、病叶健叶相互摩擦造成的叶面微伤,以及烟田中耕除草或地下害虫为害造成的根系微伤, 都会引起再侵染,使病害进一步扩大蔓延。
其次,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病毒借助灌溉水、带菌肥料、手、衣服、工具以及农事操作等进行传播,是病害再侵染和传播的重要方式。
另外,大田发病植株应及时处理或拔除,以免成为新的侵染来源。在收获后,除病株残余外,烤后的烟叶、烟末等,都可能重新成为下季烟草的侵染源。
烟田中的蚜虫、粉虱等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在通常情况下,不传染烟草普通花叶病毒。
七、流行规律
1.气候因素与病害流行
在全国各烟区,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病的主要发生流行时间是在苗床期到大田现蕾期,而这一阶段的气候条件对流行影响很大。根据北方烟区,每年4一6月份干旱少雨,气温波动较大,特别是在烟苗移栽后,由团棵进入旺长期的关键时期遇干热风,或突降冷雨,容易引起普通花叶病的暴发流行。移栽时遭遇干旱天气、防治不及时等是造成烟草普通花叶病发病较重的主要原因。
a.吹干风天气促使烟田早晚无露水,烟田水分丧失快,使叶片相互摩擦,造成病毒传染。高温、干旱和微风还有利于蚜虫的孳生、繁殖、迂飞,发病较重。
b.骤冷骤热和连续低温阴雨天气使烟株生理机能受到干扰,导致抗病能力相应降低,利于花叶病菌的侵染。
c.持续一段时间的高温天气后突降大雨,或久旱烟田浇大水都会造成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病的症状急剧加重。另外刮风下雨造成烟株叶片之间相互摩擦和传毒,也加快了病害在田间中的蔓延;
d.烟草普通花叶病毒增殖的最适温度为22℃至28℃,37℃以上、10℃以下停止增殖。在高温强光条件下5至7天内就表现出花叶症状。
e.烟株生长速度快,有利于烟草花叶病的侵入;受感染的烟草植株生长势愈强,症状愈明显,幼嫩植株比老龄植株更易感病。
f.长日照和较高的光强度既有利于烟株生长又有利于初期的病毒合成。在高温和强光条件下幼龄烟株生长迅速,花叶病毒潜育期短;低温和弱光烟株生长缓慢,花叶病毒潜育期长。
所以烤烟移栽后长期低温陡遇高温天气,花叶病生长迅速。
防治方法:烟望素胶囊一红一白配水15公斤对烟株易感病部位(幼嫩部位)叶片的正反两而均匀喷洒防治
2.耕作及栽培管理与病害流行
a.花叶病菌吸附在土壤粒体表面,毒源逐年积累,病株根下105cm深处土壤颗粒中尚可检验出吸附的烟草普通花叶病毒,因此土壤中的花叶病菌也能引起烟苗发病。特别是上年发生花叶病的烟田,发病会更加严重。
b.烟草生长过程中的根系和叶片的分泌物以及残体腐解所产生的物质,对自身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如有机酸、酚类、萜烯类等根系分泌物的累积,从而抑制根系的生长和发育。
c.由于连作,有机质含量逐年减少,土壤养分严重失调,微量元素含量逐年降低,烟株因缺素而抑制根系的生长和发育。
防治方法:与水稻轮作3至4年以上的烟田病害较轻;烤烟与玉米等高秆作物套种,烟田发病较轻。移栽时用烟望素胶囊配合定根水一红一白配水15公斤灌根150棵烟株。
不注意卫生栽培是造成流行的重要原因,如在苗床及大田操作时吸烟,吃其他茄科蔬菜(如番茄等),并在病株与健株间反复来往与触摸。在老苗床、菜园地育苗,与其他十字花科和茄科蔬菜同地育苗、连作及在大田中与茄科植物间作套种等,均是病害初次发生及多次侵染的条件。
另外,连作严重、移栽后肥水管理不善,烟田土薄、板结、粘重,排水不良,通透性差、植株生长缓慢,有利于病毒在植株体内积累。栽烟早晚与发病程度也有密切关系,适期早栽,病害显著减轻。
3.品种抗性与病害流行
烟草不同类型及不同品种间,对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的抗性差
4.土壤营养状况与病害流行
a.土壤贫瘠、土地板结、土质黏重及排水不良的烟田,烟株生长衰弱,抗性降低,发病较重。
b.土壤肥力过大或氮肥过多,易造成烟株营养不协调,生长过于幼嫩,降低了烟株自身的抗病性,往往导致该病严重流行。
5.烟株根系不发达,生长矮小,叶不开片,发病严重。
a.多年种植烤烟连作重茬烟田,病菌增多,微量元素缺失,造成
b.上茬作物或喷洒除草剂造成的残留,伤害烟株根系生长点。
c.中耕、除草或地下害虫为害造成根系的损伤。
防治方法:出现花叶病初期,及时追肥、培土、浇水,促进烟株根系发达、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能力。
烟叶营养水平及生长状况对病害发生严重程度有很大影响。氮、磷和钾肥水平及锌、铝等微量元素水平对植株营养抗性有重要的影响。
田间操作次数越多,人为磨擦传染机会越高。特别注意:1、地膜开孔引苗后l0~15天, 2、团棵培土后l0~15 天,此时发病率迅速上升。
烟草花叶病要注重早防多防,烟田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病的发病高峰在团棵期和旺长期,防控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病要在病毒侵入烟株之前进行,最佳施药时期在苗期剪叶前、移栽前、移栽还苗后、团棵期、旺长期各喷施1次,每7—10天1次,连续喷3-4次。根据生产实践,一旦发现田间有烟株发病,立即喷施,并结合浇水追肥,能取得较好的保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