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资料,点击播放按钮观看
一.发病时期
烟草黑胫病菌可以危害烟苗及大田烟株,但多以团棵旺长前后发病普遍。
二.发病部位
烟草黑胫病菌主要危害根系和茎基部,特殊条件下可以直接侵染叶片和茎秆中上部。
三.症状特点
烟草黑胫病的症状随烟株株龄和气候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1.苗期症状
较小的幼苗染病多从幼茎基部发生湿腐,幼苗呈猝倒状成片死亡。稍大的烟苗发病,先在茎基部发生凹陷的黑斑,黑斑沿茎秆向上扩展至叶脉和叶片,或者底叶先染病再蔓延至叶脉和茎基部。气候冷凉干燥时病斑扩展较慢,最后全株变黑褐或病部干缩而枯死。潮湿环境中,全株迅速腐烂,部分或全部的根系可变黑坏死,病部布满“白毛”,并能迅速传染附近幼苗,成片死苗。
苗床后期染病,茎基和根系表现出黑色坏死,地上部分则常在温暖的中午表现凋萎,夜晚恢复,这些轻病烟苗被移植到大田后,病情仍可继续发展。
移栽后,大田烟草黑胫病的主要症状有以下类型:
2.旺长期症状:
病菌主要侵染部位是根系和茎的地下部分。因此,首先看到的症状是叶片突然萎蔫下垂,几天后叶片变黄枯萎。在病害早期拔起病株检查,部分侧根变黑腐烂死亡,但一般在茎上无病斑或症状不明显。随病害的发展,大部或全部根系和茎基部变黑腐烂,引起整株死亡。
3.“穿大褂”症状:
烟株根系或基部受害后,随着病斑扩展,髓部遭到破坏,阻碍水分输送,导致叶片出现白天萎蔫、夜间恢复的现象,8~10天病株叶片永久性萎蔫,自下而上依次变黄、变褐、垂死于病株上。如果雨后高温,则发病急速,叶片会突然永久性萎蔫枯死,这就是“穿大褂”。
4.“黑胫”症状:
此症状是茎部症状,是烟草黑胫病的典型症状。病害从茎基部或根部开始侵染,在茎基部近土袭处先形成小的黑褐色凹陷斑点,此后病斑迅速向横向和纵向扩展,可达到茎的1/3以上,故命名“黑胫病”。纵剖病茎,可见髓部于缩呈“碟片状”,其间有白色菌丝。
5.“腰烂”症状:
潮湿多雨季节,土壤及病茎上的病菌孢子借风雨飞溅,可从抹杈或采收及其他农事操作所造成的茎伤口侵入,形成病斑。当病斑扩大时,茎易从腰部折断,形成所谓的“腰烂”。
6.叶部症状:
一般情况下,烟株上部叶片很少受到危害。但在多雨季节,由于雨点飞溅,将土表或茎基部的病斑上的病菌孢子传播到下部叶片上而引起叶片侵染,形成病斑。初始为水渍状暗绿小斑,扩大后直径达5~5cm,最大8cm。病斑暗褐色,边缘不清楚,有黄色晕圈和隐约轮纹,中央褐色,如膏药状。在潮湿条件下,病斑表面产生白色绒毛物,因而得名“黑膏药”“猪屎斑”。病斑在烤房内也能继续扩展,烤后呈深褐色。
四、生理特性
黑胫病菌是半水生,喜欢高湿高温的兼性寄生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8~32℃,最高生长温度为36℃,最低生长温度为10℃。孢子囊萌发对湿度非常敏感,相对湿度97%~100%时,5h萌发;91%时,45~70h才能萌发。光线对其有抑制萌发作用。
1.越冬与初侵染烟草黑胫病菌主要以菌丝和厚垣孢子在病株残体和土壤肥料中越冬。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3年左右。
2.病菌的初侵染主要是由游动孢子完成,游动孢子受根部弱电流吸引或对根分泌物的趋化性,常聚集在烟株根表面,可以直接侵入未木质化的根冠或从伤口处侵人,它们在在3小时内便可产生芽管并穿入表皮,在侵入过程中病菌可不断地产生胞壁降解酶、脂肪酶和毒素,分解细胞中胶层和导管壁,堵塞导管对水分的输送。病菌毒素则造成细胞变褐坏死。
3.再侵染与传播烟草黑胫病菌主要在土表0~5cm的土层中活动,5cm以下土层含菌量很少。田间再侵染主要发生于近地表的茎基部伤口处,另一个侵入途径则是抹权或采收所造成的伤口以及下部叶片的伤口部位。
4.特别是现蕾而茎开始老化后,茎部伤口常成为主要侵人部位。温暖潮湿条件下,土表或初侵染病株茎叶表面可以产生大量繁殖体,游动孢子在72小时内便成为再侵染源。再侵染主要靠流水、风雨传播,其次靠人为因素传播。
五、发病规律
烟草黑胫病菌发生的早晚、轻重程度与寄主植物、病菌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在我国南方,初病期可在3月下旬至4月初;北方烟区烟草黑胫病始病期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盛发期出现在现蕾阶段(河南为7月上旬前后),具体盛发期到来的早晚往往受气象因素影响。进入现蕾期后,病情发展趋于稳定或缓缓增加,至采烤结束,病情停止发展。
2.烟草不同生育期其抗病性不同现蕾前旺盛生长的幼嫩烟株比老烟株更易受侵染,为易感病阶段。苗龄愈小愈感病,损失愈大。现蕾以后茎基木质化后就进入抗病阶段,症状发展较慢。
3.环境条件环境条件是决定烟草黑胫病发生早晚轻重的关键因素之~。环境条件主要指温度、湿度、降水量、土壤环境,尤以湿度和降水量对病情的发生发展影响最大。
(1)温度和湿度温度主要影响发病早晚。烟草黑胫病是~种高温型病害,旬均气温20℃以下基本不发病,在22℃以上田间才陆续出现症状。
苗床期和大田初期,烟株虽处在较感病阶段,但由于气温偏低,潜育期较长,所以很少造成危害。移栽后以24.5~32℃为侵染适温,其中28~32℃的高温条件有利病情扩展和症状表现,此时潜育期仅2~4天。地膜栽培由于明显提高了土壤温度,可使烟草黑胫病的始发期比不覆膜烟田提早10~15天。
自初发期直至采烤结束,我国各烟区气温均能满足发病要求,因此该阶段温度不成为限制病害发展的主要因素,病情轻重就取决于湿度或降雨。
湿度是病害流行的关键因素。在适宜温度下,土壤湿度或降雨可以影响病菌在土壤表面水中的传播,可以影响病菌在土壤中的分布以及影响烟株抗病性。
在烟株感病阶段内,只要土壤相对湿度达80%以上,并保持3~5天,病情即可出现~个高峰。这种环境时间持续得越久,病害发展愈严重。因此每次中大雨后不久病情均显著加重,每次相对干旱后的温暖潮湿环境都会引起病株率的增加。
(2)其他环境条件其他环境条件(如土壤、地势、排灌能力、耕作方法等)对发病有~定的影响。
一般地势低洼、排水差、土壤黏重的地块发病重。土壤中钙镁离子多、高氮低磷的土壤均易发病。土壤中可交换性铝离子含量高,则能抑制病菌生长和繁殖。
耕作制度对病害有较大影响,多年连作可使抗病品种严重感病,乱茬或不合理间作、套作、轮作均有利于发病。
平地栽烟与高起垄栽培相比,不利于根系发育,增加了病菌侵染机会。
地膜覆盖栽烟由于增温保湿作用亦有利于病害发生发展。
烟草黑胫病在酸性和碱性土壤中均能发生,以碱性土壤发病较重。当土壤PH由4.5增至5左右,病指直线增加并达严重水平。
地下害虫或线虫多发田更易感染烟草黑胫病,主要由于虫伤使细胞内含物大量泄漏而吸引了大量游动孢子,加速了侵染过程;线虫所形成的巨细胞更有利于烟草黑胫病菌菌丝的生长。
六、防治方法
①实行合理轮作:
河南旱田实行“四年两头栽烟”(即4年轮作制),南方可实行水旱轮作。轮作应与禾本科作物进行,要防止与茄科作物轮作、间作。
②精细整地,起垄栽烟:
在轮作的同时应高起垄高培土栽烟。北方垄高以30cm左右,南方以40~50cm为宜。烟地平整,易于排灌,可减少病害的侵染。
③适时早栽,卫生栽培:
适时早栽使烟株易感病阶段与高温多雨的气候相错开,具有~定的防病避病作用。早栽要与地膜覆盖相配套。不施带茼肥料,防止人为灌溉传病,及时清除病残病株以及田间杂草,保持烟田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