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资料,点击播放按钮观看
烟蛀茎蛾又称烟草麦蛾,属鳞翅目,麦蛾科,俗名叫烟茎食心虫、钻心虫。近年在一些烟区严重发生,应在防治工作上引起重视。
一、烟草烟蛀茎蛾寄主植物
红花烟草、香甜烟草、光叶烟草。危害特点侵入早烟苗幼茎形成虫瘿,致烟株生长缓慢,叶片肥厚、皱缩或卷曲,叶柄基部受害叶片萎蔫,侧芽受害也形成虫瘿,少数幼虫蛀食韧皮部。
二、烟草烟蛀茎蛾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7~8毫米,翅展13~14毫米,灰褐色或黄褐色,头顶有毛簇,前翅狭长,呈褐色或棕褐色,后翅菜刀状,灰褐色,足的胫节以下黑白相间,雌成虫具翅缰3根,雄成虫仅1根。
2.卵:长椭圆形,长约0.5毫米,宽约0.3毫米,表面有粗糙皱纹,初产时乳白色并微带青色,后渐变为浅黄色,孵化前卵内可见一黑点。幼虫:初孵幼虫多为灰绿色,后变为黄白色或乳白色。蛹:略呈纺锤形,棕色,臀棘小,钩齿状,两侧生有尖端弯曲的刚毛,雄蛹尾端尖锐。
3.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0~12毫米,宽1.5~2毫米。初龄幼虫多为灰绿色,后变为白色或淡黄色。成龄幼虫多为乳白色,头部棕褐色,腹部体表多皱褶,胸部较肥大。前胸背板及胸足黑褐色,腹足趾钩单序环形,趾钩数15~16个;臀足趾钩单序横带式,趾钩数8~9个,臀板淡黄褐色,胸足黑褐色。
4.蛹:纺锤形,棕色。长6~8毫米,宽1.5~2毫米。额唇基线明显,中央向前突出,圆形,下颚长约超过翅芽的一半;臀刺黑色,钩齿状,两侧着生尖端弯曲的刚毛。
三、烟草烟蛀茎蛾生活习性及危害
1.生活习性。
烟蛀茎蛾发生代数,因各地气候条件而不同,云南每年发生4~5代,贵州3~4代,江西5代,广西6~7代。
烟蛀茎蛾以幼虫和蛹在烟草残株或烟茎内越冬。云南省的曲靖、红河、文山、玉溪、昆明、楚雄等地,冬季幼虫可在宿根烟上继续危害。烟秆内可见新鲜的蛀道和虫粪。冬季也有一些老熟幼虫化蛹、羽化为成虫,但气温下降,出现霜冻时,羽化的成虫便陆续死亡。
成虫昼伏夜出,白天栖息于茎秆下部烟叶荫蔽处或烟地周围杂草内。有一定趋光性。成虫一般在8~12时羽化,羽化后1~2天内进行交尾,交配、产卵都在夜间至清晨进行。卵多散产在烟叶背面,产卵期7~12天,每头雌蛾可产28~220粒,平均80粒左右。
初孵幼虫经数十分钟后即开始蛀食活动,可直接蛀入茎端或蛀入叶内取食叶肉,形成隧道,然后由支脉通过主脉基部再蛀入茎部。
烟蛀茎蛾幼虫活动能力弱,故极少迁移,幼虫老熟后即在原隧道内向外咬一个圆形羽化孔,吐丝封口,在隧道中作白色薄茧化蛹。
2.温度和湿度
烟蛀茎蛾性喜温暖,卵、幼虫、蛹发育历期的长短与温度的关系密切。一般冬季气温高、早春气温回升快时,越冬幼虫和蛹死亡率低,成虫羽化早。湿度对烟潜叶蛾种群数量影响极大。一般夏季高湿时种群数量较少,干旱时发生较多。
3.主要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湖南、湖北、广东、江西、福建、海南等省。
4.蛾以幼虫危害烟草苗期和大田期,以大田旺长期烟株受害严重。旺长期后,烟株组织木质化程度提高,受害减轻。
5.幼虫在烟叶上蛀食叶肉,受害叶片上、下表皮间形成潜痕。侵害叶脉,使叶片皱缩、扭曲。幼虫钻蛀烟茎时能达髓部,被害处肿大成虫瘿,即俗称的“大脖子”。
6.幼虫亦能蛀食韧皮部,在茎表皮形成条状突起。受害烟株生长缓慢,新叶簇生,植株矮小,叶片小而肥厚,烟叶产量和品质显著下降。
五、烟草烟蛀茎蛾防治方法。
被危害的叶部
1.加强苗期管理,培育壮苗。
目前全国各地烤烟生产上已广泛应用漂浮育苗技术。漂浮育苗出苗率较高,能有效地保护烟苗免受或少受蛀茎蛾危害。部分烟区因条件所限,仍有一定面积的常规育苗,常规育苗光、温、水等不易调控,烟苗易发生病虫害,应该引起重视。没有覆膜苗床的,发现虫苗要及时清除,集中处理。
2.移栽后应及早检查,摘除被害苗、茎、叶,捕杀幼虫。如果幼虫已经蛀入苗茎,可用铁针或竹签刺入肿大部分的茎内,刺死幼虫。及时培土,促生大量不定根,使烟株正常生长。
3.幼虫或蛹常隐藏在烟株残体中越冬,因此,采收结束后,应及时清除烟株残体,浸泡或烧毁,以消灭越冬虫源。
4.药剂防治。
发现幼虫危害,及时采用40%氧化乐果1500倍或2.5%功夫2500倍叶面喷雾,可迅速杀死幼虫。成虫盛发期喷洒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