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资料,点击播放按钮观看
在我国见于各省份,其中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种群数量大。斜纹夜蛾的寄主植物近300种,其中主要是棉花、烟草、花生、薯类、豆类、瓜类、十字花科蔬菜等。
一、斜纹夜蛾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14-21mm,翅展33-42mm,体灰褐色,额有黑褐色斑。前翅褐色,基线和内线黄褐色,后端相连,中线不显,外线和亚缘线淡黄褐色波状,肾纹黑褐色,环纹淡褐色,向外下方斜伸至外线近内缘1/3处,灰白色宽斜带中有2条褐色线纹(雄虫不显著),外线与亚缘线之间蓝紫色(雌虫为灰黄色),外缘线黑色较粗。
2.卵:半球形,直径0.4-0.5mm,高0.3-0.4mm。初产时乳白色,后变为淡绿色,将孵化时紫黑色,顶部有黑点,卵成块产,由3-4层卵排列组成,上覆盖少量鳞毛。
杰伦页额一般在七八月份发生量较大,主要危害
3.幼虫:共6龄,少数7龄。老熟幼虫体长38-51mm,体色变化大。具橙黄色的背线和亚背线,气门线暗褐色,气门黑色至黄褐色,气门下线由污黄色或灰白色斑点组成。亚背线内侧每节各有1半圆形或三角形黑斑。
4.蛹:纺锤形至圆筒形,末端细小,长18-20mm,赤褐色至暗褐色,腹部第4节背面和第5至7节背面和腹面前缘密生圆形刻点。
二、斜纹夜蛾生活习性
1.安徽、湖南、江苏、河南、山东、贵州烟区年生5代,湖北、江苏5—6代,广东、福建、台湾、云南7—9代,可终年繁殖;较温暖地区以幼虫或蛹在作物近地际土中或杂草间越冬,越冬幼虫或蛹于翌年3月羽化为成虫。
2.第一代幼虫于4月中旬至5月下旬为害蔬菜、苜蓿等作物,第二代于5月下旬至6月中旬在烟田点片发生,第三代于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严重为害烟草,第四代、第五代分别发生在8月上中旬及9月上中旬,10一11月还能发生第六代。世代重叠。10—12月华南菜田受害重。
3.成虫白天喜隐蔽在植株茂密叶丛或杂草丛、土缝内,黄昏时开始飞翔,对黑光灯趋性很强。喜把卵产在高大茂密或浓绿的烟株上,中部着卵多,顶部和基部较少,着卵部位主要在烟株中部叶片背面叶尖1/3处,叶片正面、叶柄及茎部着卵不多。
4.卵的孵化适温是24℃左右,幼虫在气温25℃时,历经14-20天,化蛹的适合土壤湿度是土壤含水量在20%左右,蛹期为11-18天,卵孵化率高达95%。
5.初孵幼虫多群集在卵块附近取食,3龄前多潜伏在烟叶背面,3龄后怕强光,有假死性,白天多潜伏在地面或土缝中,该虫在傍晚至凌晨或阴天尤为活跃,3龄前食量不大,4龄后食量大增,进入暴食期,且有成群迁移的习性。幼虫体色变化很大,主要有3种:淡绿色、黑褐色、土黄色。
6.该虫喜温,适宜温度25—30℃,适宜相对湿度75—85%,耐高温能力强,33—40℃仍可正常生活。但抗寒能力差,冬季低温或冰冻易死亡。
7.趋性 成虫有强烈的趋光性和趋化性,黑光灯的效果比普通灯的诱蛾效果明显,另外对糖、醋、酒味很敏感。
8.天敌斜纹夜蛾的天敌较多,烟田常见的天敌昆虫和动物有小蜂、绒茧蜂、姬蜂、寄生蝇、螳螂、步甲、蜘蛛、泽蛙、蟾蜍等.
三、斜纹夜蛾对烟草的为害
斜纹夜蛾主要以幼虫为害全株、小龄时群集叶背啃食。3龄后分散为害叶片、嫩茎、老龄幼虫可蛀食果实。其食性既杂又为害各器官,老龄时形成暴食,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害虫。
幼虫食性杂,且食量大,1头斜纹夜蛾幼虫一生取食的烟叶面积约为230cm2。初孵幼虫在叶背为害,取食叶肉,仅留下表皮;3龄幼虫后造成叶片缺刻、残缺不堪甚至全部吃光,蚕食花蕾造成缺损,容易暴发成灾。
四、斜纹夜蛾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清除杂草,收获后翻耕晒土或灌水,以破坏或恶化其化蛹场所,有助于减少虫源
②结合管理随手摘除卵块和群集危害的初孵幼虫,以减少虫源。
2.生物防治。
利用雌蛾在性成熟后释放出一些称为性信息素的化合物,专一性地吸引同种异性与之交配,而我们则可通过人工合成并在田间缓释化学信息素引诱雄蛾,并用特定物理结构的诱捕器捕杀靶标害虫,从而降低雌雄交配,降低后代种群数量而达到防治的目的。使用该技术不仅在靶标害虫种群下降和农药使用次数减少的同时,降低农残,延缓害虫对农药抗性的产生。同时保护了自然环境中的天敌种群,非目标害虫则因天敌密度的提高而得到了控制,从而间接防治次要害虫的发生。达到农产品质量安全、低碳经济和生态建设要求。
3.物理防治。
①点灯诱蛾。利用成虫趋光性,于盛发期点黑光灯诱杀,
②糖醋诱杀。利用成虫趋化性配糖醋(糖∶醋∶酒∶水=3∶4∶1∶2)加少量敌百虫诱蛾。
③柳枝蘸洒500倍敌百虫诱杀蛾子。
4.药剂防治。
交替喷施21%灭杀毙乳油6 000~8 000倍液,或50%氰戊菊酯乳油4 000~6 000倍液,或20%氰马或菊马乳油2 000~3 000倍液,或2.5%功夫、2.5%天王星乳油4 000~5 000倍液,或20%灭扫利乳油3 000倍液,或80%敌敌畏、或2.5%灭幼脲、或25%马拉硫磷1 000倍液,或5%卡死克、或5%农梦特2 000~3 000倍液,2~3次,隔7~10天1次,喷匀喷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