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蒜白腐病发病症状
1、大蒜萌发期,带菌蒜种在表皮下形成黑色菌核,严重的直接导致不发芽或生根不良,随后蒜种表面呈水渍状凹陷,软化腐烂,表面形成白色菌丝和球形菌核。
大蒜白腐病叶茎发病症状
2、大蒜幼苗返青期受侵染的植株,发病初期大蒜外部叶片的叶尖出现黄色或黄褐色病斑,病斑呈椭圆或条状,随后病斑扩展到叶鞘及内叶,植株生长缓慢,病株较正常植株矮小,后期整株发黄枯死。随着病情的发展,田间植株成片枯死,形成病窝。拔出病株可见大蒜鳞茎变黑腐烂。
大蒜白腐病茎基部发病症状
3、大蒜收获后贮藏期间,带菌蒜瓣上的病原以菌丝形态潜伏,少数在蒜瓣表面形成浅褐色凹斑。
大蒜白腐病蒜瓣受害症状
二、大蒜白腐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大蒜白腐病病原属真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越夏,并随雨水、浇水、传播,带菌种蒜也能远距离传播。病菌直接从植株根部或近地面处侵,引起植株发病,病部又产生菌丝,纠结在一起形成褐色组织紧密的小菌核。病菌喜低温高湿,当气温低于20℃,湿度大且持续时间长时易流行。植株生长瘦弱、土壤潮湿、排水不良、土壤贫瘠及长期连作的田块易发病,进入雨季后病势扩展迅速。
1. 大蒜白腐病菌以菌核在土壤和病株残体内越冬,翌年春季菌核萌发产生菌丝,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借雨水或灌水、农家肥及病残体传播,再侵入大蒜组织,造成根系变软腐烂或组织干腐。
2.田间病株上的新菌核当条件适宜时可不经休眠继续萌发菌丝,形成再侵染。
3.种瓣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4. 大蒜白腐病病菌在寄主地下或地面的小菌核,借雨水或灌源水传播,也可直接从根部或近地面处侵入,引起发病。病部又产生菌丝,菌丝纠结在一起形成组织紧密褐色小菌核。
5.大蒜白腐病病菌喜低温高湿,在高温低湿条件下扩展缓慢;当气温低于20℃,湿度大,持续时间长时易流行。
6.白腐病菌的菌丝在6℃下不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12~19℃高于25℃生长受抑制。菌核在高湿条件下萌发快。春末夏初多雨时,病情发展迅速,夏季高温干燥时,病情发展较慢。
7. 早春长势弱的蒜田易发病,雨季病势扩展迅速。长期连作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较严重。
三、大蒜白腐病防治技术
1.选择抗病强的大蒜品种
在大蒜播种前要精心挑选大蒜的品种,尽最大的可能使用脱毒蒜、抗病蒜、没有病虫的蒜;并且选择优质饱满的瓣蒜进行播种。
播前搞好蒜种处理,可有效切断初侵染途径,预防病害发生。蒜种播前要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蒜种处理。具体方法是每50公斤蒜种,用药剂500克对水3-5公斤(均匀淋洒于蒜种上)进行杀菌处理,晾干后播种。
2适时播种,尽量减少冻害的发生
对于早熟的蒜苔蒜,应加强冬前的苗期促壮管理,降低冻害的程度。
3.合理轮作倒茬,避免葱属类作物邻作和间作、套种
在无病菌的地块种植,在发病重的地区或田块,实行与非葱蒜类作物3~4年以上的轮作,以减少初侵染源。远距离异地换种,也可减轻病害发生。
4.科学施肥
按机与无机相结合,基肥与追肥相结合的原则,以优质有机肥为主,科学合理施肥,施足基肥,有机肥必须充分腐熟,增施磷钾肥、饼肥,可促进幼苗健壮生长,提高年前青蒜的抗病能力。尽量采用配方施肥,或大蒜专用肥,这样可减少生理性病害的发生。
5. 田间管理
a.选择地下水位较低、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大蒜,加强松土保墒,降低地表湿度。
b.根据土壤墒情和植株生长状况,加强田间肥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
c.保持土壤湿润,尤其在孕期、抽薹期、鳞茎膨大期应避免受旱。
d.早春追肥提苗,松土、排涝降湿,促进大蒜生长,将病株连根带土挖出并深埋,对病穴进行消毒处理;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株体。大蒜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和覆盖物,并将其带离园区集中烧毁或深埋;隔离病重区域,防止病菌传播至健株区域。
e.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方式,可有效减少土壤中病原物借雨水、浇水及畦灌传播的机会,提高地温、保墒、减少灌水次数,可以起到预防病害发生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