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紫斑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在一些区域,又被称为“黑斑病”,该病害发生面积广泛,基本上在我国的大蒜种植户,或多或少都有发生。我国南方蒜苗株高10~15 cm 时开始发病,生育后期病害危害较为严重,而北方病害主要在大蒜的生长后期。
一、大蒜紫斑病发病症状
大蒜紫斑病的病原,是一种称为香葱链格孢的病菌,它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该真菌以菌丝体的形式或者是分生孢子的形式,附着在田间的病残体、种子以及土壤中进行越冬,等到次年温度适宜后,会散发出分生孢子,通过气流、水流(比如雨水或灌溉浇水),经过大蒜根茎、叶片等部位的气孔,穿透进去,开始繁殖分生危害。
大蒜紫斑病的发生,主要集中在春季,少部分区域会发生在秋末季节,主要危害大蒜的叶片和花梗,症状也比较明显。
当叶片开始被感染后,会出现针尖状的小点,颜色为黄白色,随着病害的加重,小点变成病斑,并逐步发展为水渍状,病斑呈椭圆形或者梭形,刚开始在植株的上部叶片,慢慢的蔓延至下部叶片,颜色也变成淡褐色。
随着病害的继续加重,病斑颜色变成褐色或暗紫色,在病斑的周围,伴随着黄色的晕圈(比较容易分辨的症状),逐渐向叶尖的方向扩展,导致叶尖出现扭曲,严重的情况下,病叶直接折断,叶尖直接枯死。影响大蒜的产量和商品价值。能快速蔓延至整块蒜田, 在植株上为害最重的是叶片和蒜薹,叶片发病多是从大蒜叶尖或叶片中部开始,叶脉附近病斑较多,发病数日后蔓延到叶片的中下部。
发病初期。病叶初期呈现针尖状黄白色小点,病部逐渐裉绿发展成水渍状的病斑,病斑轻微凹陷,中央呈浅紫色,外围浅黄色。随着病情发展,病斑逐渐沿叶脉方向扩展,尤以向叶尖方向扩展快,呈黄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病斑,可导致叶尖扭曲枯死。
大蒜紫斑病初期症状
发病中期。发病2~3周后,病斑大小可达2~4cm×1~3 cm,中央枯黄色,边缘红褐色,外围黄色,形成同心轮纹状,叶片从病部折断。
大蒜紫斑病发病中期症状
发病后期。湿度大条件下,病斑上产生黑色霉状物,也就是紫斑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可相互愈合成长条状大斑,最后导致全叶变黄枯死或折断,严重时全株枯黄。
大蒜紫斑病病叶发病后期症状
鳞茎发病症状。染病鳞茎收获后,常从假茎基部发病,病部呈深黄色或红色半湿性软腐状,最终变为暗褐色,并伴随体积收缩,失去经济价值。
大蒜紫斑病危害蒜薹时,在蒜薹上产生灰色凹陷椭圆形病斑
二、大蒜紫斑病传播途径和发病规律
1、传播途径
大蒜紫斑病的病原菌主要是以菌丝体附着在寄主或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春季在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萌发后可借助于气流、雨水等传播,病菌从植株叶片的气孔或伤口侵入,潜育期为4~5天,5天后产生霉层并释放分生孢子引起再侵染。
2、发病条件
春季出现倒春寒、降雨多,则发病严重。夏秋季节,遇到阴雨连绵,田间湿度大,气候温暖潮湿条件时,有利于病菌发育侵染发生。尤其是空气相对湿度高于80%时,病斑上的霉层厚,释放分生孢子多,发病就严重,病害呈爆发趋势。土壤过于贫瘠或沙质田地,有机质含量低、偏施氮肥,或幼苗生长弱的田块易发病;重茬连作、种植过密、部分感病品种后期易感病;蓟马和大蒜叶枯平凡危害重也会加重紫斑病的发生。
三、大蒜紫斑病的发病规律
1.当大蒜根茎、叶片上出现伤口时(比如虫害咬食、人为等因素),更容易病原菌的侵入,发病情况也会加重。
2.大蒜紫斑病正常情况下,低于10-12度很少发病或者不会发病,适宜的发病温度是25-27度,按照时间上来说,4月上中旬开始进入发病初期,到4月下旬左右时,进入发病高峰期,另外,大蒜紫斑病病菌的特性,湿度大的环境下,更容易发病,因此,温暖多湿的区域,大蒜紫斑病的发生会加重。
3.大蒜紫斑病的发生程度还和种植方面有很大的关系,大蒜种植密度大的地块、氮肥施用过多的地块、重茬种植的地块、土壤比较贫瘠的地块等,大蒜紫斑病的发生,相对都比较严重。
4、不同区域发生大蒜紫斑病的严重程度有轻有重,和当地的气候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当地冬季温度不太冷,比如整个冬季的平均气温在3-5度以上,3-4月份的平均气温能达到12度左右,或者更高,紫斑病的病原菌安全越冬,到了春季后适合紫斑病的发生和流行,危害相对加重。
5、当大蒜收获后,田间残留的叶片清理不及时、不彻底,大量的堆积在田间或地头处,导致田间的菌源数量增多,第二年继续种植大蒜时,紫斑病的危害会越来越严重。
6、种植时间早,有些农户不注重种植时间,播种过早导致病害发生多,比如,正常情况下,大蒜在9月中下旬播种,而提早到8月下旬就开始播种,这时候,温度相对较高,一方面适合病菌的繁殖,另外一方面,危害时间延长,导致最终危害加重。
7、播种过密,一般情况下,正常的田块,种植大蒜每亩播种3-3.5万株即可,而有些农户,播种时能达到4-5万株,导致田间播种过密。
一方面,播种过密的田块,植株之间互相争水分、争养分,导致植株生长不良,自身的抗性减弱,容易感染病害;另外一方面,播种过密后,田间的通风性、透光性都会减弱,遇到多雨的季节,田间温度高,湿度大,利于紫斑病的发生和蔓延,加重危害。
8、施肥不合理,不少农户在种植大蒜时,底肥使用氮磷钾三元复配的复合肥,追肥时仅追施尿素,而忽略了中微量元素的补充,同时,氮肥还有可能过量。
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有可能导致大蒜出现旺长,自身的抵抗力出现减弱,容易感染紫斑病;另外一方面,中微量元素的缺乏,并不利于大蒜的正常生长,比如出现苗弱、苗黄等现象,容易感染病害。
四、大蒜紫斑病的防治
大蒜紫斑病建议提前预防为主,尽量让其不发生是主要目的,而一旦田间出现症状后,要及时喷药防治,时间越早越好,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1、精选蒜种,从种子入手,基础上做好预防措施
精选蒜种的要求并不难,以大瓣的蒜种为主,并且尽可能选择无病和抗病蒜种,另外,不要出现虫咬痕迹的蒜种,提高蒜种的质量,减少病害的侵染。
2、清理田间的病残体,减少田间病菌的数量
大蒜在收获后,要对田间掉落的叶片、植株等做好清理工作,尤其是已经发生紫斑病的地块,清理工作更应该彻底,把这些病残体及时清理出田外,减少田间病菌的寄体和数量,另外,在下一次播种前,也应做好田间的整地工作。
3、适宜的轮作倒茬,对于预防紫斑病效果更好
如果一块地常年种植大蒜,不仅紫斑病的发生越来越严重,其他的病害发生也会加重,而轮作倒茬种植,能很好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大蒜和粮食作物进行轮作(不要和葱蒜类作物轮作),时间间隔建议3年左右,当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定,有些情况下2年也可以,有些情况下,4-5年也正常。
4、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对于减少大蒜紫斑病的发生,有很好的效果
大蒜的品种不同,播种密度和播种时间上会有一定的差异,比如有些是早熟品种,有些是晚熟品种,晚熟品种可适当早播,提早到9月上中旬,早熟品种要适当晚播,在9月下旬或者10月上旬播种。
播种密度上,根据田间的肥沃度,以及天气情况,还有株距行距等,每亩播种3-3.5万株即可,不宜过多。
5、采取地膜覆盖技术种植,也可减少病害的发生
紫斑病的发生可以通过雨水进行传播,无论是雨水还是灌溉浇水,都会增加病菌传播的机会,而覆盖地膜种植以后,能很好的减少病菌通过雨水传播的机会。
另外,地膜覆盖大蒜种植,还能够起到保墒促生长的作用,利于大蒜正常生长,提高自身的抗性,减少病害的侵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