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申请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
发明人:瞿勇 程群 徐怡 陈巧玲 沈艳芬 高剑华 张远学 肖春芳 朱云芬 杨国才
通过田间试验烤,烟与甘薯套作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病发病率为11. 59%、病情指数为4.71,烤烟单作的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病发病率为41. 30%、病情指数为22. 28;烤烟套作甘薯的处理能减轻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病的危害,对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7. 24%和78. 86%。
一、甘薯与烤烟的套种步骤:
1..起垄作带:采取垄厢种植方式,在选好的地块上按垄宽60-80cm,垄高20-30cm,规格起厢作带,起垄时注意按水平方向进行,以防止水土流失。
2..覆膜:覆盖地膜时要求将地膜拉紧铺平,两头和两边要用土压紧压实,使地膜与垄面紧紧相贴,每隔一定距离在垄面地膜上压一小块土,呈相对的密闭状态。
3.烤烟移栽:4月下旬至5月上旬时移栽育好的烟苗,栽苗时间宜选早晚或阴天,切忌大晴天的正午,也可选择在小雨天进行移栽,烟苗在苗床期为50—55天,茎高3-5厘米,4-5片功能叶时,选用的烟苗要大小均匀一致,长势健壮,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根系发达,采用“井窖式”移栽,株距100-120cm;移栽时苗要带土、要防虫,烟苗丢入井窖,放入发酵营养土,以覆盖根部为宜,移栽当天下午要对所移栽的烟苗喷施杀虫剂和抗病毒农药进行预防;烟叶待苗心超出井窖口5-8cm时,根据天气情况把握好时机封口,严禁雨天或大雨来临前封口,从而增加垄体温度和集雨的作用,减少垄体水分蒸发和杂草生长。
4.甘薯移栽:6月中下旬时,在厢垄上的烟苗间交错移栽两行甘薯苗,株距离20-30cm。
5.田间管理:早期做好田间的查苗补苗,定期进行中耕除草,施胞浇水,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待作物成熟后,及时收获; 甘薯和烤烟均为喜钾作物,宜采用底肥为主,重施钾肥的原则进行科学施肥。
6.烟叶收获:7月上旬开始烟叶的采收,8月下旬采收结束。
7.甘薯收获:11月下旬采收甘薯。
二、甘薯与烤烟的套种的可行性分析
1.甘薯茎匍匐蔓生或半直立,根系一般分布在30cm土层,套种在烟草内,和烟草在空间、光热、水肥资源利用上可相互补充和促进;
2.甘薯和其他蔬菜相比,病虫害发生少,一般无需喷施农药,可降低管理成本;
3.甘薯生长势旺,4月种植后可迅速铺满畦面,并可采收至11月份,生长期间能抑制烟草杂草生长;
5.甘薯与烤烟的套种方法对垄厢进行地膜覆盖,降低烟苗移栽后前期低温阴雨天气对烟苗生长的影响,提高膜内土壤温度、促进烟苗早生快发,减少肥料流失、降低肥料成本具有一定的效果;
6.在6月中下旬时,烤烟已长成苗,对新移栽的甘薯苗起到遮阴作物,保证甘薯的成活率,促进其苗期的快速定根生长。7月上中旬,随着甘薯生长需光量增大,烟叶开始采收,正好满足其需求,待8月中下旬甘薯根部膨大期需要大量光照时,烟叶已采收完成;
7..地膜覆盖套种甘薯和烤烟模式中烟株的株高、茎粗、单叶重量和单株产量、叶面积以及有效叶数比较单作对照都有较明显的提高,表明套种模式并不会对烟草个体的生长产生不利,而是有利于促进其长高、增粗和提高有效叶数等方面,从而提高了单株产量。对初烤后的套种和单作烟叶进行感官评吸,经对比评吸,与套种的烟叶香气量和香气质均优于单作烟叶,说明与套种能提升烟叶的抽吸品质。
三、甘薯与烤烟的套种的优势
1.甘薯与烤烟的套种增加了土壤中钾肥的利用效率,减少甘薯病害的发生,充分利用二者大田生长的立体空间和作物生长成熟的时间,尤其在土地资源紧张的山区农业中发挥的具大的作用,地上部分烟叶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地面甘薯的茎叶的地下部分的薯块也带动畜牧业和淀粉加工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了一地双收的目的,提高了农民的种植效益。
2.甘薯与烤烟的套种方法减少了管理成本,两种作物在同一个管理程序中完成,没有增加管理用工。增加了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在同一地块、同一个管理过程中同时收获了两种经济作物。肥水资源共享:节约了肥料和用水。高产省工。
3.通过地膜覆盖套种甘薯和烤烟,省去了烤烟种植过程中除草工序,同时缓解了用地争地的问题,由于是就地交替轮作便于基本烟地的规划与保护,并解决了烟地基本设施重复建设的问题,使其得到合理化建设和利用。这样形成良性的循环发展模式,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甘薯与烤烟的套种充分利用烟草空间、光、温、水、肥资源,提高复种指数,产出高品质无公害蔬菜(甘薯),增加单位种植面积的经济收益;烟草杂草、病虫危害及农药使用量减少,降低管理成本,且具有减少烟草水土流失,促进烟草生长的作用,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效益。有效增加收入,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5. 甘薯与烤烟的套种增加了土壤中钾肥的利用效率,减少甘薯病害的发生,充分利用二者大田生长的立体空间和作物生长成熟的时间,尤其在土地资源紧张的山区农业中发挥的具大的作用,地上部分烟叶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地面甘薯的茎叶的地下部分的薯块也带动畜牧业和淀粉加工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了一地双收的目的,提高了农民的种植效益。